據淘鋪王網店轉讓交易平臺了解,這兩天有篇流傳甚廣的文章《英國人評論中國電商,一針見血》,內容是一位英國爵士對電商的嚴厲批判。他說英國政府是限制電商的,因為電商的發展會傷害線下經濟。線下經濟能產生“隨機消費”,比如人們逛街買衣服的時候可能會買杯飲料或看個電影,因此線下經濟更能拉動社會消費,促進大眾就業,培育中產階層。
而就在這篇文章廣為流傳的前一個月,我們看到英國首相卡梅隆對馬云贊賞有加,稱“阿里巴巴是21世紀最耀眼的公司之一,它從新世界而來,從新經濟而來”,并邀請馬云擔任自己的商業顧問。
一邊是一些中國人聲稱某一位英國的爵士說英國政府限制電商,一邊是英國的首相贊許馬云是新經濟的代表人物,這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。
為什么英國電商不發達?
那么,英國的狀況到底是什么樣子的,政府真的不鼓勵電商嗎?英國人真的不怎么在網上買東西嗎?
美國的ebay是電商鼻祖,我很有幸去給ebay中國講過課,同學跟我分享,老牌發達國家的電商是非常發達的,ebay在歐洲的市場占有率很高。我就問他英國的電商市場怎么樣呢?他說在ebay進入的英語國家里,英國的交易量排名第4。根據比鄰互動的數據,2014年ebay英國站的用戶訪問量是850萬人/天,亞馬遜英國站的用戶發訪問量也有650萬人/天。這些數據表明英國人其實也挺喜歡在網上買賣東西,所以電商在英國的發展程度并不是那篇文章所說的那樣low。
那為什么在大家的印象中,英國的電商不發達呢?原因是雖然英國的電商交易很活躍,但本土的電商企業并不發達。
英國的整個互聯網產業都不像中國這么發達,有個重要原因:中國是漢語國家,對英語互聯網形成了天然壁壘;英國跟美國都是英語國家,而互聯網又沒有地域壁壘,所以美國的優秀互聯網產品很容易就運用在英國,比如說google、gmail、ebay、facebook、twitter在英國都用得非常地廣,這就壓制了英國本土互聯網公司的發展。
英國、德國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的互聯網公司沒有發展起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,這些地區沒有足夠的人口來支撐本土互聯網公司的發展。我們來看德國的一個例子。
德國有個互聯網公司叫做Rocket Internet,它的mission是 成為美國和中國之外最大的互聯網平臺。歐洲的互聯網公司其實挺悲催的,人家不是不想做互聯網,人家特別想做互聯網,但是他們先天不足。愿景是一個公司所能 想到的最遠的未來,人家想到的最遠的未來就是不跟美國和中國比了,因為根本就比不過。美國跟中國發展互聯網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龐大的人口基數,德國和英國并 不具備,所以它們想做大非常非常地困難。
在全世界范圍內,美國占了10大互聯網公司的6個,中國占了其中4個。因為中國和美國人口規模巨大,能支撐互聯網企業先在本土市場長成大公司,然后再去別國開疆拓土。可是英國的人口才6446萬,不到中國的5%,依托本國市場來做互聯網就有很大的劣勢。
因此互聯網界千萬不要拿英國、日本、德國、新加坡的情況和中國的情況來作對比。中國應該善用自身的人口優勢,而不是向英國、德國看齊,他們是沒有這個優勢,所以說很郁悶。
電商弱而零售強,有自己的特色
英國電商不像中國那么發達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,英國的線下零售業基礎較好,應對電商挑戰的能力比較強。
在中國,傳統的零售企業效率比較低,層層代理不斷加價,此外也沒有做出特色。因此高效率的電商發展起來之后,對傳統零售的沖擊是非常大的。而在英國,線下零售企業特色性很強,有不少的百年小店。
比如Absolute Vintage復古店的貨品質量層次不齊,你能淘到5鎊的小T恤,也能花100鎊淘到一個高檔皮帶扣,店內甚至有整整一柜子的限量版香奈兒二手包包,在這里顧客們能充分體驗“淘寶”的樂趣;袖珍店Leftovers則像是一間上世紀50年代的巴黎珍品儲藏室,從生銹的小鐵罐到復古的小紐扣,每一件都可以作為很有意思的小禮物。
因為線下店面特色鮮明,有差異化優勢,所以在英國,電商不像在中國那樣摧枯拉朽,聲勢浩大。
我建議中國的線下零售業要積極解決自身效率太差的問題,并向英國同行學習,解決獨特性不強的問題,做得更加有特色、更加有文化、更加有風格。這樣才能早日形成線上跟線下的平衡態,真正解決自身的生存危機。
這篇文章能流傳甚廣,其實代表了一種情緒,一種跟不上時代節奏,被時代拖著走,對那種踉踉蹌蹌的感覺的抵觸。要想重新獲得自信,不是命令時代停下腳步,而是優雅地和時代保持一樣的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