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三圣又稱阿彌陀三尊,中間是阿彌陀佛,左邊大勢至菩薩,右邊為觀世音菩薩組成。西方三圣乃是凈土宗專修對象。
阿彌陀佛是表無量光明,無量的壽命,無量的功德。觀音菩薩是表大慈悲,宇宙的大慈悲。大勢至菩薩是代表喜舍?分體澆鑄 西方三圣 黃春和這是一組佛教凈土宗崇奉的題材,稱“西方三圣”,是佛教宣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尊神,由主尊阿彌陀佛與其兩位脅侍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組成。據《阿彌陀經》記載,阿彌陀佛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,如果眾生臨命終時念誦他的名號,他將手捧蓮臺,率領二十五位大菩薩前往接引,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二十五大菩薩的上首菩薩,是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重要助手。凈土思想從東漢末年傳入中土,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極大發展,隋唐時期形成我國著名的八大宗派之一的凈土宗,唐代以后隨著佛教的不斷世俗化,更成為我國廣大民眾最為崇奉的佛教思想和宗派之一,至今影響仍然不衰。這組西方三圣造像就是唐末五代時期凈土思想流行的重要歷史見證。主尊阿彌陀佛結跏端坐于中央,頭飾螺發,頂顯高肉髻,大耳垂肩,面形豐滿圓潤,眉如彎弓,雙目俯視,神態沉靜內省,頭后飾尖圓形頭光,頭光上刻畫細密的火焰紋,工藝精巧。上身修長,身著袒右肩袈裟和僧裙,衣紋自然流暢,有唐代薄衣貼體之遺風。左手結施與印,表示能滿足眾生一切愿望,右手結施無畏印,表示能解除眾生恐懼。身下為高束腰蓮花座,上部飾仰蓮三重,蓮瓣錯落有致,下部有覆
蓮一重,排列規整。主尊左側為觀音菩薩,左手當胸持蓮花,右手下垂結施與印,右側為大勢至菩薩,左手下垂結施與印,右手當胸持蓮花。二菩薩皆頭戴寶冠,發髻高聳,面相安詳,頭后亦配有尖圓形火焰紋頭光。身體修長,上身袒露,胸前佩飾瓔珞,左肩斜披絡腋,下身著長裙,衣紋呈U字形分布,如水波般優美自然,腰間束帶,并露出蝴蝶結。雙肩搭有帔帛,帔帛蛇形垂落,飄逸自然。側身恭立于蓮花座上,蓮座形制與主尊相似。三圣像前又安立兩尊金剛力士——密跡金剛和羅那延天。力士形象、衣飾完全相同,皆頭束高髻,蹙眉闊鼻,面露慍色,頭后有圓形頭光,但其上無火焰紋飾,標明其身份尚未超凡入圣;上身袒露,胸腹部露出鼓脹肌肉,胸前飾瓔珞;下身長裙掩足,腰間束帶并打結,U字形衣紋襯托出衣質的輕薄柔軟;周身亦披有大帔帛;雙足立于單層覆蓮座上。二力士中央置一香爐,其口沿有四枝蓮花,兩兩相對盛開于爐口之上,爐下有鳩盤陀托舉。下為方形四足壸門形座床,壸門上緣飾有鋸齒紋,四圍設有護欄和望柱。座床前兩足旁各有一獅蹲踞,二獅前足直立,后臀著地,昂首翹尾,造型生動逼真。整組造像布局嚴謹、主次分明,形象生動、風格古樸,造型復雜、工藝精巧,題材新穎、材質獨特,實為我國現存五代時期佛像珍品。唐代以后,佛像藝術流行寫實之風。所謂寫實,就是就是以藝術的手法表現現實生活中人物的真實特性。在寫實風格的影響下,佛像藝術展現出新的時代風貌:造像面相方圓,肌肉飽滿,軀體壯實,裝飾繁復,而最為突出的是衣紋的表現,衣紋寬大流暢,質感較強,整體給人親切自然的藝術美感;在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已完全脫離了外來藝術模式,而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性和濃郁的世俗社會審美情趣。這組西方三圣像以生動形象的藝術特征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,正是這一時期佛像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作。 參閱:《中國美術全集》雕塑卷隋唐雕塑1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