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,人類度過了漫長的木帆船時代,直到19世紀初機器輪船才出現。
早在原始社會,人類已經懂得舟楫之利并發明了獨木舟。甲骨文中出現“舟”形字體。春秋時代,在南方及沿海地區已經有專門的造船工場。各諸侯國燕、齊、吳、越之間經常使用船只往來。
公元前482年,吳越戰爭。越國水軍沿海路進入淮水攻吳。當時戰船已有大翼船、樓船、余皇等稱呼。大船可以載50人及100天的糧食。
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后曾多次乘船到沿海各地巡視,同期有徐福東航的史實。漢武帝也七度巡海,中國沿海開始全線貫通。
漢代戰船中的樓船高達十丈,船上已有帆、櫓、舵等。
唐代海船體型趨大,結構堅固,已開始使用水密隔艙技術,安全性能大為提高。唐代高僧鑒真東渡赴日本傳經。當時的外國商人都以乘坐“中國大舶”為選擇。
宋代舟船體量巨大,“神舟”號史稱載重1500噸,舵長10多米,船體強度可靠、結構合理。整船采用拼接榫接,釘鋦加固。船體底尖上闊,利于在大海上破浪航。船上配多桅多帆,增加了動力,并配備救生應急小船、錨、測深錘、指南針等,使船具備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。宋代的車船,船體兩側裝有木制葉輪,多人腳踏,改善了頂風、逆水時風帆行駛的艱難狀態。
明初造船工藝和船的體量達到巔峰。鄭和下西洋所用寶船,船體高大、結構牢固,遠洋適航性能好,“帆若垂天之云”,傳統造船工藝居于世界前列,充分展示了當時中國的綜合實力。
鄭和與南京
鄭和與南京有不解之緣。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地、寶船制造地、船隊出發地、船隊所需物資的生產地,也是鄭和下西洋的歸屬地、見證地,是鄭和生活了多年的地方。鄭和曾擔任南京守備,從永樂初年到宣德八年的30年間,除了出海遠航,他基本上都是在南京度過的。因此,與鄭和有關的遺跡星羅棋布,如同一串璀璨的明珠,閃耀著鄭和文化的奪目光彩。
興化市大唐木業制品廠
Q?Q:2943319304